全球金融危机真的会来吗?对房地产会有什么影响?!
阅读:220 次 时间:2020-03-26以下文章来源于泽平宏观 ,编辑任泽平
受疫情冲击,中国1-2月经济暂时停摆,生产投资消费冰封,经济数据暴跌,一季度GDP已铁定负增长。代价沉重,胜利来之不易。1-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-13.5%,2019年12月为6.9%。1-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同比-24.5%,2019年为5.4%。1-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-16.3%,2019年为9.9%。1-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-20.5%,2019年12月为8%。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8554亿元,比上年同期少增1111亿元。
中国疫情正得到有效控制,从发电量、客运量等数据看,2月中下旬以来国内经济活动在快速恢复。截至3月16日,武汉以外连续5天无境内新增,武汉新增确诊已连续6天保持在个位数。从高频数据看,3月前17天六大电厂日均耗煤量较2月环比增长27.7%,前15天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较2月环比增长193%,前15天全国日均客运量较2月环比增长22.5%。国家发改委3月17日表示,除湖北等个别省份外,全国其他省(区、市)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均已超过90%,其中浙江、江苏、上海、山东、广西、重庆等已接近100%;货运也已正常化,铁路装车数已恢复到正常水平,民航、港口、水运均正常运营;3月16日调度发电量达178亿千瓦时,明显高于2月底的162亿千瓦时,上升9.9%。
后半段还不能大意,防止疫情死灰复燃,企业恢复生产仍困难重重。下一步国内的任务是尽快恢复生产生活,经济“停摆”对大多数行业均造成明显冲击,特别是聚集性行业、高负债企业、民营中小微企业,部分企业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。加之全球疫情蔓延,将通过产业链、贸易、外需、金融市场等传导至国内。必须大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,防止出现倒闭潮、失业潮。
美国对疫情一开始不够重视,川普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,在2-3月的防疫黄金时间窗口,不断向民众释放美国疫情不严重、美国防疫效果极佳的错误信号,甚至佛系地认为疫情会自动消失。直到疫情3月份之后疫情大面积爆发,3月14日才被迫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。
目前欧美亚都在升级防疫措施,严峻考验各国国家动员能力和医疗科技水平,美国有望逐步控制疫情,真正值得担心的是欧洲,这在意大利、法国等控制债务和处理移民问题上可见一斑,德国相对好一些。意大利成为海外疫情最严重的国家,实施全国封锁。韩国疫情一开始因宗教活动失控,后面从严防控。日本疫情因“钻石公主号”扩散,出现小规模聚集性感染,近期开始重视并采取措施。
4、疫情是可以遏制的,中国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为全球燃起了希翼。
3月份日本、意大利、韩国、美国等国家的疫情更像中国1月底的情况,还在扩散和恐慌的状态,国家从不重视到重视,并开始采取强力措施。早期疫情失控主要是因为政府不够重视,存在“超级感染者”,没有持续采取强制性隔离措施,政府在资源协调、社会动员方面能力不足,口罩、检测试剂等医疗物资存在严重缺口,各州县各自为政,应对散漫。
5、疫情全球大流行可能会成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导火索,高杠杆是风险之源,美国股市泡沫和企业高债务是火药桶,可能成为风险策源地,情况比想象中的严重。
6、美联储屈从于政治压力all in,饮鸩止渴,美国的灯塔开始暗淡。
面对疫情大面积扩散和金融市场崩溃,这一次美联储再次祭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组合“零利率+QE”,这完全是饮鸩止渴。
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尽快控制疫情,以短期代价换取长期胜利,然后以财政政策为主、货币政策为辅来稳增长。根据中国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,面对疫情大面积爆发扩散,首先要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生活,提供短期流动性和减税,然后再逐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。美联储直接货币大放水,步骤错误,从原来的自大不重视到现在慌不择路。
9、大势研判:走在曲线之前
大家发现大家的观点经常与众不同,旗帜鲜明,不随波逐流,不模棱两可,与学院派侧重于说明过去、过于学术不同,大家强调研究的前瞻性和实战性。独立客观专业的研究是有价值的。
2019年底市场还在沉浸库存周期复苏的幻想中,认为猪通胀应该加息,大家提醒“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”“经济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”“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”。
大家在2020年初旗帜鲜明倡导“新基建”,提出“大家正站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边缘”。引发社会各界大论战和资本市场较大反应。
过去20年,大家形成了一套分析经济形势的框架体系(参考《大势研判》《新周期: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实战》《房地产周期》),先后预测了“新5%比旧8%好”“5000点不是梦”“改革牛”“海拔已高风大慢走”“一线房价翻一倍”“新周期”。
1-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-13.5%,较去年12月大幅下滑20.4个百分点,创1990年公开数据以来的历史新低。出口交货值同比-19.1%,下滑19.5个百分点。生产端暴跌与PMI生产分项和微观数据相印证:1)1-2月挖掘机销量同比-37.0%,较12月下滑62.8个百分点。2)六大集团发电耗煤量同比-15.7%,下滑21.5个百分点;2020年节后前48天日均六大电厂耗煤量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72.2%。
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历史新低,民间投资下滑幅度更大。1-2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-24.5%,较去年全年下滑29.9个百分点,较去年12月当月同比下滑36.3个百分点,创历史新低。分产业看,第一、二、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为-25.6%、-28.2%、-23.0%,分别较去年全年下滑26.2、31.4、29.5个百分点。分地区看,东部、中部、西部、东北地区同比分别为 -20.2%、-32.7%、-25.0%、-18.9%,分别较去年全年下滑24.3、42.0、30.6、21.9个百分点。从投资主体看,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-26.4%,较去年全年下滑31.3个百分点,下滑幅度大于整体。
四、地产投资暴跌,销售冰封,房企资金紧张
1-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为-39.8%,较去年12月当月同比下滑38.2个百分点。分城市看,二三线城市销售回落幅度大于一线城市,一、二、三线城市销售同比分别为-33.0%、-38.5%和-44.1%,分别较12月下滑19.6、37.2和42.5个百分点。分地区看,1-2月东部、中部、西部和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分别下降34.9%、45.2%、41.3%和41.0%,分别较去年全年下滑33.4、43.9、45.7和35.7个百分点。房企到位资金大幅下滑,资金流紧张。1-2月房企到位资金累计同比-17.5%,较12月下滑31.3个百分点,其中国内贷款、定金及预收款、个人按揭贷款累计同比分别下降8.6%、23.9%和12.4%,分别下滑9.5、41.1和38.7个百分点。
1-2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-31.5%,较去年12月当月同比下滑40.7个百分点,创历史新低。分行业看,中游装备加工类行业和下游消费品类行业是主要拖累,农副食品(1-2月累计同比-38.9%)、食品(-35.1%)、纺织(-44.0%)、金属(-38.1%)、通用设备(-40.1%)、汽车(-41.0%)等行业投资下滑幅度大于制造业投资整体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-17.9%,降幅低于整体6.6个百分点,其中高技术制造业、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为-16.5%、-20.8%。
1-2月基建增速暴跌,创历史新低。1-2月基建(含水电燃气)投资同比-26.9%,较去年12月下滑28.9个百分点。其中,铁路运输业、道路运输业、道路运输业、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同比分别为-31.7%、-28.9%、-28.5%和-32.1%,分别下滑31.6、37.9、29.9和32.4个百分点;水电燃气业累计同比-6.4%,下滑18.5个百分点。
消费冰冻,仅粮油食品、饮料、药品等少数维持正增长。1-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为-20.5%和-23.7%,分别较去年12月大幅下滑28.5和28.2个百分点,均创1995年公开数据以来的历史新低;除汽车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-18.9%,下滑19.7个百分点。从消费品类看,餐饮消费接近腰斩,汽车、石油及制品和地产相关消费品大幅下滑,粮油食品类消费保持增长。1)1-2月餐饮和商品消费同比分别为-43.1%和-17.6%,分别较12月下滑52.2和25.5个百分点。2)因出行需求大幅减少,汽车、石油及制品消费同比分别为-37.0%、-26.2%,分别下滑38.8和30.2个百分点。3)家具、家用电器和建筑装潢材料消费增速分别为-33.5%、-30%和-30.5%,分别下滑35.3、32.7和31.1个百分点。4)升级类消费品珠宝、服装和化妆品类消费同比分别为-41.1%、-30.9%和-14.1%,分别下滑44.8、32.8和26个百分点。5)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3%,较2019年下滑16.5个百分点。其中,吃、穿、用类增速分别为26.4%、-18.1%、7.5%,分别下滑4.5、33.5和12.3个百分点;必需消费品粮油食品类消费增速9.7%,与12月持平。从消费区域看,城镇和农村消费增速分别为-20.7%和-19%,分别较12月下滑28.5和28.1个百分点。
2月社融同比少增1111亿元,政府债券、非标融资是主要拖累,企业债构成主要支撑。从总量看,1-2月合计新增社融5.92万亿元,同比多增2717亿元;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10.7%,与1月持平。从社融结构看,政府债券方面,2月新增1824亿元,同比少增2523亿元,主要受统计口径影响。表外融资方面,未贴现票据大幅减少3961亿元,同比多减858亿元,反映企业开票意愿低。信托贷款同比多减503亿元,主要受实体融资需求下滑、机构现场调查等业务延期影响。企业债方面,2月新增3860亿元,同比大幅多增2985亿元,主因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、信用债发行利率下行明显、战疫相关债券发行提速。信贷方面,金融机构口径下同比微增199亿元,主因央行加大基础货币投放、银行抗疫信贷加速投放。从信贷结构看,疫情冲击企业长期投资需求下滑,短期融资占比大幅上升。2月新增企业贷款1.13万亿元,同比多增2959亿元,其中短期贷款大幅多增5069亿元,中长期贷款、票据融资分别少增970、1061亿元。2月居民贷款减少4133亿元,同比多减3427亿元,主要受居民消费娱乐及购房活动停滞影响。
2月CPI同比增长5.2%,环比增长0.8%,主要受疫情和食品价格影响;但核心CPI仅同比增长1.0%,环比增长-0.1%。一方面,疫情导致交通管控、物流不畅、工人短缺、成本上升、企业和市场延期开工开市,难以及时满足市场需求;另一方面,部分居民存在抢购和囤货行为,短期内快速推升需求。2月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6%,影响CPI上涨约4.8个百分点。其中猪肉、鲜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35.2%、10.9%,分别影响CPI上涨约3.2、0.3个百分点。此外,受疫情影响,医疗保健价格同比上涨2.2%。
十一、PMI创历史新低,服务业受冲击更大
2月制造业PMI指数为35.7%,较上月大幅下滑14.3个百分点,低于2008年11月全球金融危机时的38.8%。分项来看:1)生产放缓。2月PMI生产指数为27.8%,较上月大幅下滑23.5个百分点,与疫情冲击下企业延迟复工、生产停滞有关。2)内外需求疲弱。2月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29.3%和28.7%,分别较上月大幅下滑22.1和20.0个百分点。3)价格指数下滑,企业亏损和通缩风险加大。2月原材料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1.4%和44.3%,较上月分别下滑2.4和4.7个百分点。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指数差值扩大,中下游企业盈利压力加大。4)采购量和经营预期指数大幅下滑,原材料库存大降、产成品库存积压。2月原材料库存指数较上月下滑13.2个百分点,后期有较强补库存需求;产成品库存指数较上月上升0.1个百分点,反映疫情期间物流堵塞、消费放缓导致的库存积压。5)大中小型企业PMI均大幅下滑,中小企业受冲击更大。2月大中小型企业PMI指数分别为36.3%、35.5%和34.1%,较上月分别下滑14.1、14.6和14.5个百分点。
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大幅下滑24.5个百分点至29.6%,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50.8%。1)服务业整体受冲击更严重,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30.1%,比上月下滑23.0个百分点,21个行业中19个收缩,交通、餐饮、旅游受损大,在线办公和娱乐受益。2)建筑业活动大降,但预期相对较好,市场对复工和基建希望高。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26.6%和23.8%,较上月下降33.1和30.0个百分点。土木工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1.8%,保持在临界点以上。